【中國暴龍館】用三明治引誘暴龍、用襪子捕捉似鳥龍?腦洞大開的BBC要帶孩子穿越侏羅紀了【中國暴龍館】如果讓孩子說出喜歡的動物,大概有一種可以在所有孩子心中上榜——恐龍。 孩子和這種曾經稱霸世界卻又消失在歷史中的神奇物種之間的鐵桿情誼,甚至成了很多麻麻心中的一個迷。 講真,我們很難解釋孩子心中的癡迷。但是對興趣愛好一向持鼓勵的態度。它讓孩子主動探索、主動學習,比任何外在手段都要管用。 今天,就給鵝爸鵝媽和恐龍迷孩子們推薦一部很經典的恐龍記錄片——史前公園。 《史前公園》是BBC拍攝的一部3D虛擬紀錄片。描述生物探險家奈吉重返恐龍尚未滅絕的年代,去捕捉即將絕種的恐龍群回到現代飼養于“史前公園”當中。 紀錄片雖然是虛擬的,但是為了模擬到最接近古代恐龍棲息的環境,BBC到世界各地區取材拍攝,另外還融入了很多生物知識。 整部片子不僅能滿足孩子近距離瞻仰恐龍的欲望,還能在他們心中種下科學思維、人文情懷的種子。 【中國暴龍館】1、生動的恐龍形象 故事發生在史前公園,作為最終極的野生動物保育區,不僅是解救瀕臨絕種的大熊貓,更是悉心照顧已經絕種的動物——比如大名鼎鼎的恐龍、長毛象等。 所有的這些動物,都是他們利用時光機器穿越歲月洪流找回來的。 相比常見的影視作品當中,食肉恐龍殘暴、食草恐龍溫順,史前公園里的每一只動物都有更多的小心機。 警覺性超高的似鳥龍,一有風吹草動就時刻準備著撒腳丫子奔跑。 戰斗力十足的暴龍,因為頭重腳輕,不喜歡森林狹小的環境。寧愿放棄到嘴的獵物,也不愿意冒險被樹枝絆倒。 就算是食草動物,面對敵人三角龍會霸氣地反抗。當然年幼的三角龍也有更適合自己的策略——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趁機迅速撤離戰場。 生活在中國境內的小盜龍,飛天、爬樹、嘲笑生物學家奈吉設下的陷阱。嗯,你的智商我給滿分。 雷龍穿過森林堪比挖掘機,地下的蟲子、蚯蚓都被挖了出來。 雖然未必真正的恐龍就是這樣,但是紀錄片傳遞給我們,它們有血有肉,有獨特的個性,就和其它動物一樣,而不僅僅是咆哮的怪獸。 【中國暴龍館】2、了解共同生活的地球 每每談到恐龍,一般都會直接丟出只供想象的白堊紀、侏羅紀、或者某個隔絕的世界。 《史前公園》卻把那個遙遠的時代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 我們和恐龍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中間只是隔著時間的距離,便于孩子理解。 隕石接近地球的第一個征兆是下流星雨。恐龍可能和我們隔著時空看了流星雨。 它們生存的年代地球環境更加惡劣,會遇到火山噴發,會喪命于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粉塵。 恐龍蛋就像爬行動物的蛋,不能隨意翻滾。因為爬行動物的卵胚胎方向是固定的,如果卵傾斜或是倒置都可能會引起死亡。鳥類的蛋卻更加堅強,可以翻動。 (這部片子是出現的時間比較早,當時的理論認為恐龍屬爬行類。現在有新的分類。) 獸醫給似鳥龍做B超,驚訝地發現它體內有兩條輸卵管。后來進化的鳥類,出于飛行需要,減輕體重,只保留一條輸卵管。 獸醫給小盜龍治療受傷的翅膀,用的也是治療鳥類的方式。 【中國暴龍館】3、用科學的方式追尋答案 在《史前公園》里飾演生物探險家、獸醫的都是專業人士,其他的演員也演有理有據。不得不為BBC的較真折服。 片中尋找絕種動物以及后續照顧它們狀況百出,看他們怎么思考和解決問題,孩子恍若走入一個生動的科學課堂。 足跡就是恐龍出現過的證據。 奈吉覺得似鳥龍和鴕鳥很接近,捕捉似鳥龍用的就是抓鴕鳥的方式——把襪子套在它們的頭上。 可是他把似鳥龍交給史前公園管理員照顧,管理員通過觀察得出結論:它們其實更接近鴨子,而不是鴕鳥。 奈吉發現小盜龍會在雷龍走過的土地上覓食。先是通過雷龍的動靜在追尋身形嬌小的小盜龍。然而小盜龍爬樹溜走了。 他又根據小盜龍的翅膀只有滑翔,不能像鳥一樣起飛,設下特殊的陷阱。不過小盜龍沒有上當,陷阱反而被地上奔跑的其它恐龍踩壞了。 最后用捕鳥槍才把小盜龍收服。 奈吉發現門齒龍長有羽毛,就上前去測試這些羽毛是不是飛行所用。 后來又遇到門齒龍求偶,得出結論它們羽毛就像某些鳥類的,主要功能是展示。 冰河時期帶回來的長毛象,健康情形良好卻一直沒有進食,奈吉多次返回遠古觀察長毛象的生活方式,發現長毛象是群居動物,它可能是因為孤獨而拒絕進行,最后給它找了象群小伙伴。 長毛象還遇到環境變化問題,差點熱到中暑,需要剪毛適應現代環境。 《史前公園》告訴我們就算專業的人士,也需要通過觀察、實驗、不斷調整,才有可能接近答案,給了孩子們很好的科學示范。 【中國暴龍館】4、人類追尋答案付出的努力 BBC的的紀錄片,除了技術強大,知識豐富,往往還展現了人類為了追尋答案付出的努力。 他們深入叢林,去火山可能隨時噴發的地方,回到寒冷的冰河時代。 遇到恐龍襲擊受傷,開玩笑地說留下傷疤,對動物學家是勇氣勛章。 拯救板齒的時候,把自己當成誘餌。 影片都是虛擬的,但是現實生活中人類向未知世界邁出腳步,所經歷的必定相差無異。這會讓孩子懂得,很不多事情不僅僅看上去很酷,背后蘊含極大的付出。 《史前公園》上映十年之久,其中關于恐龍的理論有些落后。畫質和特效放在今天也算不上驚艷。但它至今仍在恐龍類紀錄片占據數一數二的位置。 大概是其中的精神內核,切合恐龍迷的口味。紀錄片的拍攝宗旨提到:保育人員常說絕種沒有回頭路,萬一可以把歲月洪流中的絕種動物找回來呢? 就算孩子找不回恐龍,科學探索的方式和冒險精神,也會讓他們成為更強大的人,探索屬于他們的新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