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時代的王者

         恐龍是一種爬行動物,它們與其他普通的陸地爬行動物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它們能夠以后肢支撐身體直立行走。

         恐龍誕生于距今2億3500萬年前,一直到6500萬年前才滅亡,是生活了將近1億6000萬年的陸地霸主。它們有很多種類,遍布世界各地。

         很多人認為恐龍都是非常大的大個子,動不動就會比公交車還要長,他們不知道在恐龍家族中其實也有很多小不點兒,就像西爪龍、小盜龍、美頜龍等,它們大概只有鵝那么大。

         恐龍這個名字是英國著名的古生物學家查理?歐文(Richard Owen)起的,叫“Dinosauria”,原本的意思是“恐怖的蜥蜴”。那是因為剛剛發現恐龍的時候,人們以為恐龍是一種和蜥蜴很像的家伙。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發現它們兩者之間的關系并沒有哪么近。中國的科學家把“Dinosauria”翻譯為恐龍,他們認為中國傳說中的“龍”和恐龍的形象似乎更為接近。

         整個恐龍時代,從三疊紀到白堊紀晚期,從天上到陸地再到海底,恐龍界中充斥著爭霸廝殺,可又有誰成為最后的王者呢?下面給大家介紹幾個厲害的角色。

諸城中國角龍



20201113

        角龍是生物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爬行動物。它們的祖先在晚三疊世由假鱷類進化而來,至晚白堊世絕滅,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在中生代成為最繁盛的動物之一。角龍長相奇特,有著巨大的盾牌和尖尖的長角。把防御的“盾”和進攻的“矛”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進行防護,是角龍類的顯著特點。頸盾就是防護自身的盾,角就是反守為攻的矛,因此在暴龍橫行的恐龍時代,角龍是令暴龍頭疼的勁敵之一。角龍雖然出現很晚,卻能在短時期內演化出眾多類型,說明角龍類是進化非常成功的動物。2010年發現于臧家莊地區的一具角龍化石被命名為“諸城中國角龍”。它高2米,長6米,屬尖角龍的原始類型,是北美地區以外發現的唯一角龍屬種,也是世界最大的角龍化石。此前,所有其它晚白堊世北美恐龍類群在亞洲都有發現,唯獨缺乏角龍科,諸城中國角龍的發現填補了這一空白,解決了這一恐龍動物地理學上的難題。諸城中國角龍屬于尖角龍的原始類型,體型比其它尖角龍大,與原始的開角龍大小相似,在其他特征上也更加類似于開角龍,所以,它的出現模糊了這兩類角龍的分類界限,且為研究角龍科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了大型角龍起源于亞洲的假說。


巨型諸城暴龍

1789b731-3402-450e-875a-cfc4a04c2439.png

        距今約6500萬年的中生代白堊紀時期,諸城地區氣候濕潤、雨水充沛、湖泊廣布、植被繁茂,非常適宜恐龍的繁衍生息。在湖泊、河流的周邊,生長著低矮的蕨類、裸子和被子植物,低山和丘陵生長著高大的松柏、銀杏、蘇鐵、棕櫚等植物,從諸城恐龍澗一帶發現的化石來看,基本構成了一個完美的食物鏈。站在食物鏈頂端的是兇猛的暴龍類和小型獸腳類恐龍,它們以蜥腳類恐龍、鴨嘴龍類恐龍、角龍類恐龍以及無脊椎動物為捕食對象,而蜥腳類恐龍、鴨嘴龍類恐龍、角龍類恐龍等植食性恐龍則以裸子植物、蕨類植物等為主要食物。巨型諸城暴龍是整個白堊紀諸城地區的霸主。2011年4月份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專家和山東諸城恐龍文化研究中心將其正式命名為“巨型諸城暴龍”。它高4.6米、長11.6米,是世界最大、亞洲唯一的暴龍化石骨架,也是我國首次發現的霸王龍的親緣屬種。相對于美洲地區發現的暴龍來說,巨型諸城暴龍體型更為強大,頭顱更為發達,牙齒更為尖銳,攻擊更為兇猛。在中國古生物發掘史中,只發現了暴龍的牙齒化石,而諸城無論是骨骼還是頭骨、牙齒化石都有發現。


翼龍


a40864c1-9b82-4afa-a9c8-23933d5ef71a.png

        翼龍是第一種飛上天空的脊椎動物。因為有一些恐龍也能夠在天空飛翔,所以很多人以為翼龍就是恐龍。實際上,它們并不是同一種動物。

        在翼龍之前,昆蟲占領著天空,但是當翼龍向天空發起進攻后,很快就取代昆蟲成為天空的霸主。

        翼龍生存的時間幾乎和恐龍一樣,它們陪伴著恐龍度過了將近1億7000萬年的漫長時光,它們是一種漂亮而強大的動物,擁有寬大的翼展,大部分都有華麗的頭冠,能夠自由地在空中翱翔。

        第一個給翼龍取名的人是法國著名學者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那是在1809年,他命名了一種名為翼手龍的動物,后來這種動物被歸入翼龍目。1834年,約翰?雅各布?考普(Johann Jakob Kaup)正式建立翼龍目(Pterosauria),從此,翼龍家族有了真正的名字。

史前水棲爬行動物




        因為陸地和天空都已經擁有了強大的統治者,為了避免更加激烈的競爭,很多動物開始將目光投向水域,這其中就包含一部分爬行動物。它們經過了漫長的努力才由兩棲動物進化而來,從水中爬向陸地,最終卻選擇重新返回水域,開始新的生活,它們就是史前水棲爬行動物。

        史前水棲爬行動物的種類很多,包括魚龍類、蛇頸龍類、滄龍科、海鱷類等,它們出現的時間比恐龍還要早,不過消失的時間和恐龍一樣,都是在6600萬年前的大滅絕中消亡的。

        史前水棲爬行動物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它們從只吃些小魚、小蝦等小不點兒,發展為體型龐大、占據海洋霸主地位的大塊頭兒,也就用了短短的幾百萬年時間。由此看來,它們當初的選擇是非常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