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發掘史之一:諸城中國暴龍的神秘發現臧家莊,位于諸城市龍都街道西南部,因誕生了世紀詩翁臧克家而被人們熟識,又因出土了大量的恐龍化石而聞名中外。2008年4月,古生物專家在臧家莊墓地周圍的蟹子溝和北溝發現了白堊紀地層,之后經過一年多的發掘,在3000多平方米的圓形區域內,發現恐龍化石2000多塊。此處最大的特點是化石呈多層分布,自北而南,宛若碧波流水,化石層最多處達七層,形成了蔚為壯觀的“臧家莊化石層疊區”,恐龍專家就是在這片奇特的恐龍墓地發掘出了罕見的、亞洲最大的暴龍骨骼化石。 諸城暴龍的發現可以追溯到1964年的諸城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恐龍發掘。那年原地質部石油局綜合研究隊在山東諸城一帶庫溝村恐龍澗發現了大量大型的鴨嘴龍骨骼,1964年-1968年,中國地質博物館恐龍專家胡承志研究員帶隊在恐龍澗沖溝東端南側頂部發掘巨型山東龍化石的同時,還發現了4枚食肉龍類的單個牙齒和一個右腳掌骨,根據發現的牙齒和腳掌骨的構造特征,將它們歸為暴龍科的暴龍屬,并命名了一暴龍新種——諸城暴龍。 時間的指針不停地轉動,科考工作人員還在諸城這片埋藏著無窮無盡恐龍化石的大地上不斷進行著探索和發掘。2009年臧家莊,一塊塊巨大的恐龍骨骼化石在工作人員的精敲細打中悄然面世,其中一塊帶有巨大牙齒的恐龍骨骼化石引起了人們的注意。經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恐龍專家趙喜進及徐星鑒定,這塊帶有牙齒的骨骼是暴龍的右上頜骨。幾天后,臧家莊發掘現場又傳來了陣陣歡呼聲。工作人員對一塊剛剛發掘出的恐龍化石議論不已,這又是一塊帶有巨大鋒利牙齒的骨骼化石。后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著名恐龍專家徐星研究認定:它屬于暴龍的關聯的左齒骨化石,與之前發現的暴龍的右上頜骨出自于同一個個體,化石的主人屬于霸王龍的一個親緣屬種,據掌握的恐龍化石信息可推測,這種暴龍長約11米、高約4米、體重達6噸,是世界上最大的暴龍類之一。暴龍化石發掘點附近凌亂分布的鴨嘴龍以及角龍破碎的骨骼化石,這表明白堊紀晚期,這個地區很可能上演過暴龍與植食性恐龍廝殺的慘烈場景。 令人興奮的是,幾天之后又在附近發現了一塊保存了較為完整的右齒骨化石,徐星鑒定后認為,這塊化石也屬于暴龍類,但是它有一些不同于其它暴龍的特征,齒骨邊緣背凹腹凸以及互相平行,前端膨大,牙列后部側視呈一定程度處于齒骨側表面內,且其側面分布一溝,齒骨腹部表面存在一系列的大孔,齒骨后端無膨脹,側視瘦長,齒槽前后向互相重疊,由此確認為諸城發現的第三種暴龍,它代表亞洲晚白堊世存在的又一個暴龍新類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