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曝露面積最大的恐龍化石群

747f1596-b1bf-45c9-a5ff-7fab262bf173.jpg

        1964-1968年和1988-1991年先后進行過兩次恐龍化石發掘,共發掘出恐龍化石50余噸,并成功裝架起具有世界影響的“巨型山東龍”、“巨大諸城龍”等鴨嘴龍化石骨架,分別陳列于北京、天津、濟南和我們的諸城市恐龍博物館。自2008年1月份以來,諸城市進行了歷史上第三次大規模科學發掘。創造了多項世界紀錄,一是諸城恐龍化石群規模世界最大;二是產出世界最高大的鴨嘴龍骨架;三是世界同一地點恐龍屬種產出最多的產地。在此發現的恐龍屬種至少已達10個,包括四種角龍,兩種霸王龍,至少兩種以上的鴨嘴龍,以及甲龍、虛骨龍、蜥腳類恐龍等,另外還發現了龜鱉類和蚌類化石。其中,超大個體的鴨嘴龍化石骨架,北美地區以外首次發現的大型角龍類化石,完整的纖角龍類化石骨架,非角龍科的新角龍類化石骨架,以及較完整的大型暴龍類化石等重大發現,對于研究恐龍的進化及滅絕具有重要意義。諸城恐龍化石群的發現引起了各級領導和國內外專家的高度重視,先后有吳官正、劉云山、張梅穎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郭傳杰、范蔚茗、周忠和、季強、徐星、張建平、田明中、Kate.Bradbury等國內外著名專家參觀指導恐龍化石發掘工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執行局專家們認為,諸城恐龍化石群是令人驚嘆的自然地質奇觀,無論是化石的發掘規模、質量,還是保護和管理水平,諸城目前所做的工作都是一流的。大量恐龍化石的發現,不僅會將人類對于恐龍的研究提高到一個新水平,而且將會以巨大的科普價值、文化價值和旅游價值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世界規模最大的恐龍足跡群.jpg

        在山東省諸城市庫溝村北,500多米長,30多米寬,呈45°的斜坡上密布著巨大的恐龍骨骼化石,宛如一條浮雕長廊。這一罕見的恐龍化石群經國內外數十位知名恐龍專家考察證實,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規模最大、化石儲量最豐富的恐龍化石群,被形象的稱為“恐龍集會世界”“世界恐龍化石寶庫”。

        這條恐龍化石帶是2008年10月份開始發掘出土的。不但化石的規模數量世所罕見,而且發現的恐龍新屬種也相當豐富,其中鴨嘴龍、角龍、甲龍、霸王龍、以及蜥腳類恐龍等,填補了國內外恐龍研究領域的空白。經專家考證,該化石群形成于8000萬年左右,屬中生代白堊紀晚期,化石的典型性、稀有性及代表性非常突出,對于研究白堊紀晚期古氣候、古地理以及古環境變遷、古生物進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考價值。

        那么為什么會在此發現如此多的化石呢?

        據專家考證,在中生代白堊紀晚期,諸城地區是一個廣闊的內陸湖,周圍生長著茂密的植物,有蘇鐵、棕櫚、蕨類和高大的銀杏等裸子植物,氣候濕潤,林木蔥郁,促進了以恐龍為主等爬行動物的大量繁殖,非常適宜鴨嘴龍、霸王龍、角龍等恐龍在這里地質專家通過巖層分析,認為白堊紀時期此處為干旱半干旱的大陸環境,由季節性突發強降水或其它地球表層事件引發的泥石流(碎屑流)沉積,鴨嘴龍這一單一屬種大個體脊椎動物化石高密度堆積可能反應集群死亡機制,可能是鴨嘴龍動物群在洪泛平原試圖穿過洪泛河流時遭遇大規模山體滑塌、泥石流,被迅速掩埋,與外界隔絕形成化石,所以此處埋藏有以鴨嘴龍為主的大量恐龍化石。

        諸城的鴨嘴龍死于泥石流,這個觀點是地科院地質專家柳永清研究員提出的,目前關于恐龍滅絕的原因主要有隕石碰撞說、彗星碰撞說、造山運動說、氣候變動說、火山噴發說、自相殘殺說等等,總之恐龍滅絕的假說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庫溝化石長廊為什么呈現45度斜坡埋藏,而且埋藏這么凌亂呢?

        經過中國科學院著名地質專家劉嘉琪院士研究,在白堊紀晚期庫溝一帶是沼澤湖,恐龍在這里由于突發事故埋藏后變成化石,后來經過多次復雜的地殼變動,埋藏化石的地層傾斜抬升,形成了今天的埋藏狀況。另外從現在埋藏化石的地層分析看,沒有發現大量石頭,并且從化石的磨圓度來看,化石骨骼外表仍很尖銳、粗糙,很顯然這些骨頭沒有經過長時間摩擦,說明恐龍生活棲息地就在當地這個范圍,庫溝化石長廊埋藏的化石基本屬于原地埋藏。雖然如此,但是該地化石在小范圍內經過了多次搬運和地殼變動,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比較凌亂的現象。

        各位專家,經過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專家柳永清研究證實,北邊的地層與南邊埋藏化石的地層不屬于同一時期,它屬于白堊紀晚期恐龍滅絕后的地層,是經過洪水沖積形成的沉積巖,所以沒有化石。地層之所以呈現不同的顏色,是因為含有不同的成份導致的,北邊最上面這層,是灰綠色砂泥質礫巖。這層之所以呈現灰綠色,是因為巖層中含有少量的氧化亞鐵。第二層是灰紫色含礫粗砂巖,之所以呈現灰紫色,是由于巖層中含有少量的低價鐵與高價鐵的混合物。此巖層表明了當時的氣候屬于干旱氣候。第三層是灰綠色砂泥質礫巖,之所以呈現灰綠色,也是由于巖層中含有少量的氧化亞鐵。第四層是褐黃色的砂質礫巖,這層顯示褐黃色,是由于巖層中含有長石砂巖。另外,此處還存在一個很明顯的地質構造——斷層。地殼巖層因受力達到一定強度而發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顯相對移動的構造稱為斷層。這條裂縫左側的一端稱為下盤,右側的巖層稱為上盤,上盤相對下盤向下運動的傾向滑動斷層是正斷層。

        諸城庫溝一帶的地層是晚白堊世王氏群的地層,距今約八千萬年左右。主要為一套灰紫色粉砂巖、砂巖和砂礫巖,夾有數層灰綠色、黃綠色、灰黑色砂巖和砂礫巖。砂巖中有河道沉積結構。礫石的成分將復雜,大小不一,分選性差。這套地層中無脊椎動物化石十分稀少,偶見雙殼類化石;脊椎動物化石主要是恐龍化石骨骼。砂巖中的恐龍化石骨骼十分豐富,密集產出,大小不一。根據地層的巖性和沉積特征,推測庫溝一帶的地層主要是一套辮狀河流或者沖積扇沉積。后來庫溝一帶又經過多次地殼變動,通過地質分析,恐龍化石長廊為一褶皺,褶皺面向下彎曲﹐兩側相向傾斜﹐屬于向斜構造。

        諸城白堊系層序完整、沉積連續、剖面完整、生物序列齊全,可做為世界白堊紀的標準地層,所以諸城地區的白堊紀地層對進一步探討晚白堊世以鴨嘴龍為主的恐龍的分布、演化、遷徙、及滅絕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