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規模最大的恐龍足跡群

       諸城白堊紀恐龍足跡群在諸城皇華鎮大山社區的黃龍溝。2009年開始發掘,截止目前,暴露面積達5000余平方米,在這個呈50度斜坡分布的區域內,形態各異,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各種恐龍足跡密密麻麻排列在巖層上,保存非常完好。不同屬種恐龍足跡11000多個,發掘規模震撼人心。經我國恐龍足跡研究專家邢立達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王海軍初步鑒定,該足跡群生成于距今約一億年前的早白堊紀時期,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恐龍足跡化石群。


        根據發掘現場的情況看,此次發現的恐龍足跡群足跡種類多、分布廣、數量大、保存好。規模如此之大的恐龍足跡群是諸城市恐龍發掘過程中,繼發現世界最大規模恐龍化石群之后的又一世界之最。大規模恐龍足跡群的發現意義重大,對系統研究白堊紀時期諸城地區恐龍的分布、遷徙、生活習性、行走方式及古地理、古環境的變遷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科研價值。


        經恐龍足跡研究專家邢立達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高級工程師王海軍初步鑒定,在我市發現的大規模恐龍足跡群中,至少包括鳥腳類、獸腳類、蜥腳類等6個以上恐龍屬種。已確認的有食肉類的霸王龍、暴龍足跡和食草類的鴨嘴龍足跡。其中,現場出現的這種類似于“天鵝爪”形狀的是小型獸腳類恐龍腳印,直徑有80多厘米的大坑形狀的是蜥腳類恐龍腳印,另外,現場還留有諸城境內儲量最豐富的鴨嘴龍的腳印,而鴨嘴龍屬于大型鳥腳類恐龍。


        恐龍足跡專家邢立達介紹,恐龍足跡屬于遺跡化石,形成條件異常苛刻,需要恐龍在黏度、濕度、顆粒度非常適中的地表行走時留下腳印,且印有腳印的層面要適時被外來沉積物覆蓋,過早過晚都不能形成足跡化石。世界上已發現的恐龍足跡大多零星分布,像如此清晰完整、富密集度、石化程度高、分布面積廣的恐龍足跡群是非常罕見的,的確令人振奮。


        那么為什么會在諸城發現如此多的化石呢?邢立達、王海軍等專家根據此地巖層上留有大量水波紋遺跡推斷,在大約八千萬年前,黃龍溝是一處幾近干涸的河床,也是眾多恐龍的聚居地。據專家考證,在中生代白堊紀晚期,諸城地區是一個廣闊的內陸湖,周圍生長著茂密的植物,有蘇鐵、棕櫚、蕨類和高大的銀杏等裸子植物,氣候濕潤,林木蔥郁,促進了以恐龍為主等爬行動物的大量繁殖,非常適宜鴨嘴龍、霸王龍、角龍等恐龍在這里生存。成百上千的各種恐龍從松軟的河床上走過,留下了它們形態各異的足跡,不久,隨著雨季的到來,洪水帶來了新的沉積物將這些腳印覆蓋,最終形成了足跡化石。 在這里,您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大部分恐龍足跡都是自西向東而去。據恐龍足跡專家刑立達推測,一種可能是因為有霸王龍等兇猛的肉食類恐龍來襲,促使大批植食類恐龍倉皇向東潰逃所致;另一種可能是恐龍群體性遷徙的結果,也就是說黃龍溝當時是恐龍群體遷徙的必經之地。


        在黃龍溝,恐龍腳印呈多層分布,即腳印下面還有腳印,現在已經發現三層。刑立達說,這種情況極其罕見,如果下面的一層發現群體性回遷的腳印,那么“恐龍遷徙說”就會得到證實。據王海軍介紹,這種有群體性走向的恐龍足跡群此前只有在澳大利亞發現過,不過面積較小,只有十幾平方米。


        專家認為,大規模恐龍足跡群的發現意義重大,對系統研究白堊紀時期諸城地區恐龍的分布、遷徙和生活習性、行走方式,以及古地理、古環境的變遷,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科研價值。


        此次發現的大規模恐龍足跡群,為諸城恐龍屬種的多樣性及化石分布的廣泛性提供了新的佐證。目前,黃龍溝恐龍足跡群已納入諸城白堊紀恐龍地質公園總體規劃中,根據上級指示,決定就地建館對黃龍溝足跡化石群進行保護,占地約77畝。它將以無窮的魅力展示諸城豐富多彩的恐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