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蛋的小秘密
恐龍蛋化石是恐龍類動物所生下的能傳宗接代的生殖產物。恐龍蛋化石是非常珍貴的古生物化石,最早于1869年發現于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白堊紀地層中。世界上已發現的眾多的恐龍蛋化石,在形態上多種多樣、千姿百態,最小的僅3厘米大,大的蛋長徑長約50多厘米。蛋化石的形狀通常為圓形、橢圓性、卵圓形和橄欖形。每每看到恐龍蛋,我們腦海中都會閃過這樣的問題:蛋化石是怎么形成的?這是哪種恐龍產的呢?這個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其實是最難解答的一個問題。 講到化石如何形成的問題時,為了便于理解,我們經常會舉腌咸鴨蛋的例子。鴨蛋本身不是咸的,把鴨蛋浸在鹽水里,腌上幾周后,因為鹽分子通過滲透作用進入到鴨蛋里,所以鴨蛋就變咸了。化石的形成過程與此極為相似,古生物的遺體或遺物被埋藏在地下,在地下富含的無機物經年累月的滲透作用下形成了化石。恐龍蛋在地下常年沉睡,“咸恐龍蛋”腌制時間如此之長,蛋中的卵黃和卵白等有機物被無機物全部替代和置換了,液體也已完全流失,只有卵殼還保留了原來的形狀。由于年代久遠,無法確定標準的參照物,因此,通過外形很難確定它是哪一類恐龍產的蛋。 有的朋友在此會提出質疑,不是有包含胚胎的恐龍蛋嗎?既然有胚胎,不就可以知道是哪種恐龍的蛋了嘛!的確,通過對包含胚胎的恐龍蛋進行研究有可能知道是哪種恐龍產的蛋。由于在全世界范圍內發現的恐龍蛋化石的數量不多,所見到的一般都是蛋的鈣質外殼,極少發現保存有某種恐龍胚胎化石的蛋,因此,恐龍胚蛋存量十分稀少,在恐龍蛋中發現胚胎的比例平均不超過萬分之一,而且恐龍胚胎、恐龍幼體與恐龍成年也有很大的區別,在實際鑒定時也難免遇到無法劃分的問題。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有關恐龍蛋化石的研究工作并沒有取得重要的進展。 那么,如何對恐龍蛋進行分類?這個問題同樣困擾過很多古生物學家,在恐龍蛋研究的初期是根據恐龍蛋化石的形狀和蛋殼外表的紋飾來進行分類的,恐龍蛋大致粗分為植物食性恐龍蛋和肉食性恐龍蛋。 隨著更多的恐龍蛋化石被發現和新技術手段被應用到恐龍蛋化石的研究中,分類方法也越來越全面。我們相信,未來古生物學家將會為我們解開更多關于恐龍蛋的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