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博物館】“恐龍之鄉”話恐龍【恐龍博物館】恐龍是出現于中生代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滅亡于約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所發生的白堊紀末滅絕事件。恐龍的許多未解之謎,至今仍被許多科學家和科普愛好者關注、探尋。 【恐龍博物館】今年初秋,筆者聞名來到被稱為“恐龍之鄉”的黑龍江宜春市嘉蔭縣恐龍國家地質公園,了解到百年間嘉蔭恐龍化石群發現前后一些故事。 【恐龍博物館】我國第一個恐龍化石發掘地 【恐龍博物館】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恐龍產地之一,我國的恐龍化石發現地遍及東西南北,但我國最早發現并被科學命名的恐龍化石卻是發現在嘉蔭縣一個叫漁亮子的小漁村。嘉蔭縣地處黑龍江中俄交界,早在1900年前后,黑龍江沿岸的中國漁民就發現,每年漲大水以后,總有一些動物骨頭從河岸被沖洗出來,但他們并不知道這些骨頭究竟是何物。一名俄國上校馬納金得知消息后前來調查,初步判定這些骨頭是某種古象的化石,就帶了一些化石回到俄國。1902年,馬納金在伯力報刊公布了這一消息,同時還把化石送到了伯力博物館。馬納金的發現引起了一些俄國地質和生物學家的重視,他們陸續來到嘉蔭考察和挖掘,最后在1915年把這些殘骨化石認定是恐龍化石。 【恐龍博物館】第一架恐龍化石骨架流落俄國 俄國專家在嘉蔭大規模挖掘出恐龍殘骸化石后,又開始裝架組裝,于1924年組裝成一具高4.5米,長8米的完整恐龍化石骨架,定名為黑龍江鴨嘴龍,又稱滿洲龍。這是第一條由中國出土的恐龍化石組成的恐龍骨架,因而也被稱為“神州第一龍”。令人遺憾的是,由于當時的中國積貧積弱,軍閥混戰,政府無暇顧及科學文化,這個出自中國的第一副恐龍化石骨架并沒有留在國內,而是被俄國人盜走,陳列到彼得堡地質博物館里。 【恐龍博物館】嘉蔭縣得名“恐龍之鄉” 慶幸的是,新中國成立后,嘉蔭縣境內仍不斷有新的恐龍化石骨被發現,引起了我國古生物家的重視,從70年代至今,我國地質工作者和古生物學家一直在對嘉蔭的恐龍化石進行大規模的發掘。至今從嘉蔭縣龍山發掘的恐龍化石已經被裝成了10具恐龍化石骨架,分別保存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博物館、黑龍江地質博物館、長春地質學院博物館內等處。有關部門還在這里建成了集遺址保護和挖掘、科普科考、觀光休閑為一體的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恐龍博物館。嘉蔭縣遂成為聞名世界的“恐龍之鄉”。 【恐龍博物館】我國恐龍科普場館知多少 【恐龍博物館】我國除去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在其他地方還有一些著名的恐龍場館,如常州中華恐龍園、山東諸城恐龍博物館、云南祿豐恐龍谷、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河南西峽恐龍蛋博物館、內蒙古二連浩特市恐龍博物館、 汝陽恐龍地質公園、廣東河源恐龍博物館等。這些地方有些也是著名的恐龍化石出土地。另外,在中國科技館、北京自然博物館以及一些省市的博物館,也辟有專門的展廳,展出恐龍骨架、恐龍化石或恐龍模型。 下一篇諸城恐龍,我要為你寫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