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疊紀三疊紀始于距今2.5億年至2.03億年,延續了約5000萬年。海西運動以后,許多地槽轉化為山系,陸地面積擴大,地臺區產生了一些內陸盆地。這種新的古地理條件導致沉積相及生物界的變化。從三疊紀起,陸相沉積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國及亞洲其它地區都有大量分布。古氣候方面,三疊紀初期繼承了二疊紀末期干旱的特點;到中、晚期之后,氣候向濕熱過渡,由此出現了紅色巖層含煤沉積、旱生性植物向濕熱性植物發展的現象。植物地理區也同時發生了分異。 三疊紀時期的生物變革方面,陸生爬行動物比二疊紀有了明顯的發展。古老類型的代表(如無孔亞綱和下孔亞綱)基本絕滅,新類型大量出現,并有一部分轉移到海中生活。原始哺乳動物在三疊紀末期也出現了。由于陸地面積的擴大,淡水無脊椎動物發展很快,海生無脊椎動物的面貌也為之一新。菊石、雙殼類、有孔蟲成為劃分與對比地層的重要門類,而筳及四射珊瑚則完全絕滅。爬行動物在三疊紀崛起,主要由槽齒類、恐龍類、似哺乳的爬行類組成。三疊紀時,脊椎動物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中,槽齒類爬行動物出現,并從它發展出最早的恐龍,三疊紀晚期,蜥臀目和鳥臀目都已有不少種類,恐龍已經是種類繁多的一個類群了,在生態系統占據了重要地位因此,三疊紀也被稱為“恐龍世代前的黎明”。與此同時,從獸孔類爬行動物中演化出了最早的哺乳動物—似哺乳爬行動物,但是,在隨后從侏羅紀到白堊紀長達1億多年的漫長歲月里,這批生不逢時哺乳動物一直生活在以恐龍為主的爬行動物的陰影之下,直到新生代才成為地球的主宰。 三疊紀的陸地三疊紀時期的地球與現今的地球截然不同,只有一塊大陸,這塊大陸被稱為泛古陸,大致位于現在非洲所在的位置。泛古陸分為北邊的勞拉西亞古陸和南邊的岡瓦納古陸。勞拉西亞古陸包括了今日的北美洲、歐洲和亞洲的大部分地區,岡瓦納古陸則包括了現在的非洲、大洋州、南極洲、南美洲以及亞洲的印度等部分地區。不過到三疊紀中期,泛古陸開始出現分裂的前兆,在北美洲、歐洲中部和西部、非洲的西北部均出現了裂痕。泛古陸之外的地表上是一片一望無際的超大海洋,這個海洋橫跨兩萬多千米,面積大小和今天的所有海洋的總面積差不多。而且由于當時地球上只有一個大陸,因此當時的海岸線比今天要短得多。三疊紀時遺留下來的近海沉積比較少,并且大多分布在現在的西歐地區,因此三疊紀的分層主要是依靠暗礁地帶的生物化石來確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