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中生代(Mesozoic Era;)的年代為2.51億年前至6500萬年前,前后橫跨1.8億年。顯生宙第二個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稱中生界。中生代名稱是由英國地質學家J.菲利普斯于1841年首先提出來的,是表示這個時代的生物具有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間的中間性質。中生代從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開始,到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中生代這段時期的優勢動物是爬行動物,尤其是恐龍,因此又稱為恐龍時代。 中生代時出現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海生無脊椎動物以菊石類繁盛為特征。淡水無脊椎動物,隨著陸地的不斷擴大,河湖遍布的有利條件,雙殼類、腹足類、葉肢介、介形蟲等大量發展,這些門類對陸相地層的劃分、對比非常重要。中生代植物,以真蕨類和裸子植物最繁盛。到中生代末,被子植物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重要地位。中生代末發生著名的生物絕滅事件,特別是恐龍類絕滅,菊石類全部絕滅。有人認為生物絕滅事件與地外小天體撞擊地球有關,但真正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確定。 古生代晚期的大陸位置相當不明確,而科學家以能大致推算出中生代的各大陸位置。在中生代開始時,各大陸連接為一塊超大陸-盤古大陸。盤古大陸后來分裂成南北兩片,北方的勞亞大陸,與南方的岡瓦納大陸。各大陸的分裂形成大西洋沿岸的被動大陸邊緣,例如美國的東部海岸。 在中生代期間,各大陸逐漸移動到接近現在的位置。勞亞大陸分裂為北美和歐亞大陸,南方的岡瓦納大陸分裂為南美、非洲、印度與馬達加斯加、澳大利亞和南極洲,只有澳大利亞沒有和南極洲完全分裂。印度在新生代時期與歐亞大陸碰撞、聚合,形成喜馬拉雅山脈。 三疊紀的全球氣候較為干旱,季節性變化大,尤其是盤古大陸內部;自石炭紀晚期開始,全球的氣候逐漸變得干旱。這段時期的海平面低,可能助長了極端的氣溫。由于水的比熱高,大體積的水體可以穩定氣溫,尤其是海洋,而鄰近大規模水體的陸地氣溫變化較小。由于盤古大陸的內陸區域離海洋很遠,這些地區的氣溫變化非常大,可能有廣大的沙漠。大量的紅層與蒸發巖(例如鹽),支持這個理論。 在侏羅紀時期,海平面開始上升,原因可能是海底擴張的加速。新形成的海洋地殼,使海平面上升至現今的海拔200米左右。此外,盤古大陸開始分裂,形成特提斯洋。氣溫逐漸上升、穩定。由于各大陸接鄰海洋,沙漠縮小,大氣中的濕度增加。 白堊紀的氣候狀況較不確定,也較多爭議。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使熱帶與極區的溫度梯度較為平順,各地區的氣溫差異不大。平均氣溫高于現今約攝氏10°。在白堊紀中期,赤道地區的海洋底層溫度約為攝氏20°,對于許多海洋生物可能過于溫暖,鄰近赤道海洋的陸地反而成為沙漠。海洋低層的氧氣循環系統,可能因此緩慢、中斷。因此,大量的生物有機體無法順利分解,進而大量堆積,最終沉積成油頁巖。 但是,不是所有的現存資料可以支持以上假說。即使全球的氣候溫暖,極區的冰帽、冰河仍最造成氣溫的變動;但目前并沒有發現白堊紀有冰帽、冰河存在的證據。定量模型可能無法重建出白堊紀的平坦溫度梯度。 在中生代時期,大氣層中的氧氣含量約12到15 %,低于現今的20的21 %。某些科學家甚至提出12%的氧氣含量,因為這是自然燃燒的最低氧氣濃度。但是一個2008年的研究,認為自然燃燒的最低氧氣濃度是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