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城暴龍知多少——滅亡與研究篇(滅亡) 暴龍生活的白堊紀末期,地殼不斷運動,引發全球的火山活動。大規模的火山爆發持續了數百年,地表滿是噴發物,大氣充滿有毒氣體與灰塵,貧瘠的熔巖流中仍有綠地點綴。同時,白堊紀末期氣候溫暖潮濕,植物開始轉變,闊葉木取代了針葉木,被子植物代替裸子植物在陸上占優勢,鳥類在闊葉林中繁生,林中鳥鳴不絕于耳,地球開始進入了“鳥語花香”的時代。 一場6500萬年前的地球災難,造成了世界范圍內恐龍的最終滅絕,暴龍也沒能幸免。暴龍絕滅的一個主流觀點認為是隕星撞擊地球。一顆大彗星墜落于今天的墨西哥灣,這次撞擊的威力相當于一百億顆廣島原子彈。災難引發了隕石、酸雨、泥石流、氣候變遷、火山爆發、劇烈地震,一系列可怕的災難造成了包括暴龍在內的地球65%的生物滅亡,生物史上一個漫長的時代就這樣結束了。這次撞擊災難被今天的眾多學者認為是造成恐龍滅亡的最主要的原因。那么,作為暴龍之王的“巨型諸城龍”又是如何滅亡的呢?經恐龍專家趙喜進、徐星研究推測,“巨型諸城龍”很可能死于一場與鴨嘴龍、角龍、甲龍的格斗,從現場散落的暴龍牙齒可以預見當時的情景是何等慘烈。 (研究) 光陰荏苒,斗轉星移。6500萬年后的人類曾未停止過探索的腳步。神秘的恐龍世界,強悍的暴龍家族一直是科學家研究的焦點。1902年,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恐龍化石采集家巴納姆·布朗在美國蒙大拿州的黑爾溪發現了一具巨型的肉食性動物骨骼。這些骨骼正是世界上第一具暴龍的化石遺骸。之后的兩個夏天,他相繼從堅硬的砂巖中挖掘出許多暴龍骨架。1915年,美國科學家復原出了世界首架暴龍骨骼化石標本。還原后的恐龍呈垂直站立姿勢,尾巴拖在地上。后來研究表明,暴龍站立時脊椎與地面平行,整個身體的平衡點在臀部。1990年,美國南科達州又發現了“暴龍蘇”化石,這是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完整的暴龍骨骼化石,整幅骨骼的完整性高達90%。但暴龍家族最閃亮的明星當屬巨型諸城暴龍。相對與北美洲發現的暴龍來說體型巨大,攻擊性極強,是晚白堊世的最兇猛的陸上捕獵動物,同樣也是食肉龍家族的終結者。暴龍科的化石以前只在北美跟亞洲部分地區有發現,“巨型諸城暴龍”的發現是中國首次發現的暴龍科恐龍化石,它的發對于研究肉食類恐龍的滅絕具有重要價值。 …… 恐龍,一個鼎盛一時的地球統治者就這樣銷聲匿跡了,即使是恐龍世界最兇猛最殘暴,最不可一世的霸主——暴龍也躲不過命運的劫難,化作一堆累累白骨,歷經千萬年風雨洗禮重新展現在世人的面前。恐龍的滅絕給人類留下了一個個難以破解的謎團,也給人類敲響了警鐘。人類會重蹈恐龍的覆轍嗎?通過暴龍的一生,我們不得不正視現實,學會反思,探索如何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 上一篇諸城暴龍知多少——鼎盛篇
下一篇雷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