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暴龍館】世界史上六種最奇特的恐龍物種

中國暴龍館

【中國暴龍館】一、馬門溪龍

中國發現的最大的蜥腳類恐龍之一,在宜賓市馬鳴溪渡口發現其化石,經科學鑒定,屬蜥腳類亞馬目”。此屬動物全長約22米,體軀高將近7米。它的頸特別長,相當于體長的一半,不僅構成頸的每一頸椎長,且頸椎數亦多達19個,是蜥腳類中最多的一種。另外,頸部也是所有恐龍中最長的(最長頸部可達12.1米)。與頸椎相比,背椎、薦椎及尾椎 相對較少。

馬門溪龍屬最著名的兩個種:一為合川馬門溪龍,發現于四川省合川縣(今重慶市合川區)和甘肅永登,前方為多棘沱江龍;另一個為建設馬門溪龍,發現于四川宜賓。馬門溪龍在蜥腳類演化史上屬中間過渡類型,為距今 1.4億年的晚侏羅世的早期種屬,在侏羅紀末全部絕滅。

【中國暴龍館】二、食肉牛龍

牛龍 又名食肉牛龍、肉食牛龍,屬于獸腳亞目角鼻龍下目的阿貝力龍科,是一類大型的肉食性恐龍。由于頭頂有兩只觸角,顧名思義為牛龍,模式種薩氏食肉牛龍。食肉牛龍生活白堊紀末期的(麥斯特里希特階)的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由發現很多南美洲恐龍的何塞·波拿巴(Jose F. Bonaparte)在1985年所描述及命名。食肉牛龍是種擅長奔跑的高速掠食者,是已知的奔跑速度最快的大型恐龍,速度可達每小時60公里,加上小腿較細、腦袋高、尾巴偏細、腿部極其長,也被稱為白堊紀的獵豹。根據唯一發現的一個很完整的骨架,食肉牛龍體長8米,體重7.5噸,臀高3米。

食肉牛龍的化石為止目前僅發現一具,但非常完整,完整度高達72%,缺少絕大部分尾巴、絕大部分小腿及雙腳,并具有多排的小型皮內成骨,是少數發現皮膚痕跡的非虛骨龍類獸腳類恐龍,除了牛龍外,只有似松鼠龍和昆卡獵龍兩種非虛骨龍類發現過皮膚痕跡。食肉牛龍與阿貝力龍都屬于阿貝力龍科,阿貝力龍科是白堊紀末期,南方各大陸的優勢頂級掠食動物。

【中國暴龍館】三、副櫛龍

副櫛龍又名副龍櫛龍,意為“幾乎有冠飾的蜥蜴”,是鴨嘴龍科的一屬,生存于晚白堊紀的北美洲,約7,600萬年到7,300萬年前。目前已有三個被承認種:模式種沃克氏副櫛龍(P. walkeri)、P. tubicen、以及短冠飾的P. cyrtocristatus。副櫛龍的化石發現于亞伯達省、新墨西哥州、猶他州。副櫛龍是種草食性恐龍,可以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

最初,副櫛龍被認為跟櫛龍有親緣關系,因為它們的冠飾外型相似。但是不久后,副櫛龍重新被歸類于賴氏龍亞科。副櫛龍常被認為是賴氏龍的支系,不同于有頭盔狀冠飾的冠龍、亞冠龍、賴氏龍。與副櫛龍最親近的屬是發現于中國東北黑龍江地區的卡戎龍,卡戎龍與副櫛龍的冠飾非常相似。短冠副櫛龍的較圓、短冠飾,顯示它可能是副櫛龍三個種最基礎、原始的一種,或者是小號手副櫛龍的亞成年個體或雌性個體。

【中國暴龍館】四、三角恐龍

三角龍鳥臀目角龍下目角龍科的草食性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于北美洲的晚白堊紀晚馬斯特里赫特階地層,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經常被作為晚白堊紀的代表化石。目前已有兩個有效種:恐怖三角龍、T. prorsus,但還有其他屬被命名。三角龍也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也是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歡迎的恐龍。

很多年來三角龍的起源非常不明確。在1922年,新發現的原角龍被亨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認為是三角龍的祖先。然而,如今發現數種與三角龍祖先有關系的物種。發現于90年代晚期的祖先角龍,是角龍下目中已知最早有額角的恐龍。而2005年發現的隱龍,是已知唯一的侏羅紀角龍下目恐龍。

【中國暴龍館】五、棘背龍

棘龍意思為「有棘的蜥蜴」,是一類大型獸腳類肉食龍,其中的亞種埃及棘龍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食肉恐龍,體長12到20.7米,臀高270至400厘米,體重4到26噸,生存于白堊紀中期的北非,約為11200萬年前到9700萬年前的阿爾必階到森諾曼階早期。

分布區域包括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埃及、突尼斯,可能還有西撒哈拉、尼日爾和肯尼亞。目前棘龍屬有兩個種,其中最著名的種是發現于埃及的埃及棘龍(S. aegyptiacus),而第二個種摩洛哥棘龍(S. marocannus)發現于摩洛哥。棘龍是由德國古生物學家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發現于埃及并在1915年加以敘述,最初的標本在二戰期間在被盟軍摧毀,所以它的化石非常珍貴。

【中國暴龍館】六、霸王龍

霸王龍即雷克斯暴龍(Tyrannosaurus Rex),屬暴龍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體長約11.5-14.7米。平均臀部高度約4米。最高臀高可達到5.2米左右,頭高最高近6米。平均體重約9噸,(生態平均約7.6噸),最重14.85噸,頭部長度最大約1.55米。咬合力一般9萬牛頓—12萬牛頓,嘴巴末端最大可達20萬牛頓左右,同時也是體型最為粗壯的食肉恐龍。

霸王龍的屬名在古希臘文中意為「殘暴的蜥蜴王」,種名在拉丁文中意為國王。有些科學家認為亞洲的勇士特暴龍(Tarbosaurus bataar)是暴龍超科的第一個有效種,而其他科學家則認為特暴龍是獨立的屬。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暴龍科的種已被提出,但它們多被認為是暴龍的異名,或被分類于其他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