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博物館|最大的食肉恐龍:棘龍

恐龍博物館

【恐龍博物館】1910年,一名叫恩斯特.斯特莫的來自德國巴伐利亞的貴族進入埃及腹地的撒哈拉沙漠,斯特莫帶領的隊伍遭遇了很多困難,他本人也因為疾病身體虛弱。就是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斯特莫發現了45種恐龍、鱷類、龜及魚類的化石。

【恐龍博物館】在眾多化石中,一組編號為IPHG 1912VIII 19的化石尤為引人矚目,這組化石包括了75厘米長的不完整齒骨、19枚牙齒、2個不完整的頸椎、7個背椎(19到20厘米)、背肋、腹肋、以及8個尾椎,其中背部神經棘的長度達到了1.69米。

化石很快裝船被運往慕尼黑市中心的巴伐利亞州立古生物學及地質學博物館并在博物館中展出。斯特莫研究了化石之后推測這只動物生前頭骨長達1.45米,體長14米,體重7噸,這已經超過了當時已知最大食肉恐龍暴龍的體型了。

1915年,斯特莫正式將自己發現的巨型食肉恐龍命名為棘龍(Spinosaurus),意思是“長棘的蜥蜴”,來自其超長的背部神經棘。棘龍的模式種被命名為【埃及棘龍】,種名代表發現化石的埃及。

不幸的是,棘龍的化石掛在博物館的墻上,之后便在二戰中被炸毀。

1944年4月27日,美國的近千架重型轟炸機從英國起飛,目標慕尼黑。在猛烈的轟炸中,博物館變成了一片瓦礫,博物館中包括棘龍化石在內的大量古生物化石被炸得灰飛煙滅。

當斯特莫發現的棘龍化石在戰火中消失半個世紀之后,古生物學家在非洲北部的摩洛哥再次發現了棘龍的化石,之后在突尼斯、阿爾及利亞等地又發現了多具屬于棘龍的不完整化石,其中最著名的就要算是編號MSNM V4047的化石了,這具化石是一個長度達到98.8厘米的頭骨前部化石。根據這塊化石,古生物學家推算其腦袋長度達到1.75米,其體長應該在16至18米之間,這塊化石今天保存在米蘭市民自然歷史博物館中。

正是依靠著新的化石材料,我們不但重新發現了棘龍,而且開始對這種恐龍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過有一點確實很尷尬,棘龍經歷了發現、消失、再發現等一連串波折,但是人們卻對這種巨大而怪異的食肉恐龍卻一無所知,不過最終依靠2001年的《侏羅紀公園3》開始聞名于世。

在《侏羅紀公園3》上映之后,關于這種恐龍的介紹漸漸多了起來,大家終于明白它是曾經真實存在過的超級巨龍。電影中,棘龍咬爛飛機,殺死霸王龍,也算是威風了一把。可以說,正是依靠著《侏羅紀公園3》,棘龍才被人們所熟知。

【恐龍博物館】正是編號為MSNM V4047的化石讓棘龍成為最大的食肉恐龍,其體型將暴龍、南方巨獸龍等大型食肉恐龍遠遠甩在身后。目前公認的最大棘龍的體長達到18米,體重更是超過10噸,有一些測量認為其體重近15噸,這個體型無疑是最大的肉食性恐龍。

棘龍的腦袋長度達到1.75米,這個長度大于暴龍,僅次于南方巨獸龍1.92米的腦袋。與其他食肉恐龍不同,棘龍的腦袋更像是鱷魚,其嘴巴長而窄,上頜骨前端下緣有一個明顯的口裂。棘龍的眼睛長在腦袋兩側,眼睛上方長有一個骨質突起,是一個小小的頭冠。

棘龍的嘴中長有大量圓錐形的牙齒,其牙齒微微向后彎曲,牙齒周圍有縱向的凹槽。棘龍的牙齒很大,許多牙齒的長度都超過10厘米,最大的可達22厘米。從外形上看,棘龍的牙齒更適于穿刺而非切割。

牙齒是棘龍的重要捕獵工具,除此之外,它還有另一種捕獵利器,那就是前肢上巨大的爪子。棘龍的前肢長達2米,其手上的第一指更是有40厘米長。想象一下,當棘龍的大爪子向你打過來的時候,將會造成多大的傷害。

巨大的體型、尖銳的牙齒、彎曲的大爪子,這一切都是棘龍坐穩最大食肉龍寶座的法寶。

棘龍之所以出名一方面是因為其巨大的體型,另一方面就是其背上長著的高大的背帆,這也是其得名的原因。棘龍的背帆由延長的背部神經棘組成,神經棘的長度等于背椎骨的7至11被,長度可達2米。棘龍的背帆并不是兩邊對稱的中間高兩邊矮,而是不規則的。

【恐龍博物館】每一個看到棘龍背帆的人都會問這個背帆到底是做什么用的?最早的答案是調節體溫,但是考慮到棘龍背部神經棘外側覆蓋的肉而不是一層薄薄的皮膜,調節體溫的可能性并不大,更有可能是儲存能量的。

除了調節體溫說,有研究人員提出棘龍的背帆是用來吸引異性的,其背帆上可能有著艷麗的顏色。還有學者認為棘龍的背帆能夠幫助捕獵,背帆在水中形成的陰影會吸引魚類靠近,然后棘龍就能夠發動襲擊。

對于棘龍背帆的真正作用,目前古生物學家還無法確定,這要等待更多的化石材料和更新的技術才能揭曉答案。

前面已經提到,棘龍的腦袋像鱷魚,其牙齒尖長適于穿刺,這能夠咬住滑溜溜的魚。在棘龍的腦袋上,其鼻子長在靠近中間上側,這有利于其浮出水面進行呼吸。如果仔細觀察棘龍的頭骨,你會發現前部和兩側有很多小洞,這一結構很可能是用于探測水中波動的,就好像潛艇上的被動聲吶一樣。

棘龍潛水的證據不僅僅只是外觀上看的,還有分子層面上的。2010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法籍博士后羅蒙·阿米奧特及其多國合作者在著名學術刊物《Geology》2010年第2期上發表了論文。他們通過氧同位素的分析揭示了棘龍科具有半水生的生活習性。該研究將同一地層中的棘龍、陸生動物和半水生動物化石進行比較發現,棘背龍化石中氧的同位素含量與陸生動物存在較大差異,但與同時代的鱷魚、烏龜相比就比較接近,這說明它們很大一部分時間是在水中度過的。

【恐龍博物館】關于棘龍外形的故事并沒有結束,2016年初,古生物學家在北非發現了新的化石,化石證明在當時生存的至少兩種棘龍類恐龍,而之前所謂的完整的棘龍化石很可能只是一個嵌合體,其后肢可能正是來自于另外一種棘龍科動物。至少不前為止,棘龍的外形到底是個什么樣子還需要更多的化石材料和研究才能最終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