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諸城恐龍種類的演變之謎

1568163032886513.jpg


諸城地區分布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恐龍化石群與恐龍足跡化石群,時間上都屬于白堊紀。足跡化石的時代屬于早白堊世,骨骼化石的時代屬于晚白堊世。通過對足跡化石的研究發現,足跡化石幾乎都屬于蜥腳類、獸腳類恐龍的足跡,而晚白堊世時期發現的恐龍骨骼化石則以鳥腳類的鴨嘴龍為主,這說明,從早白堊世到晚白堊世恐龍群從以蜥腳類、獸腳類為主的生物群轉變為以鴨嘴龍為主的生物群。那么是什么機制、因素或者作用造成了恐龍群種類的演變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被研究人員在白堊紀地層中找到了。通過對諸城的地層研究分析發現,早白堊世早期諸城地區植被繁茂,構筑了適宜各種動植物生存、繁衍的理想古地理環境,早白堊世中晚期強烈的火山活動使得古地理環境逐漸向炎熱、干旱轉變,生態環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晚白堊世繼續繼承了這種古地理環境特點且愈演愈烈,古溫度達到了地質歷史時期最高峰,水系枯萎,湖泊萎縮,植被減少,晚白堊世末期古的環境已從早白堊世相對濕潤轉變為燥熱、干旱。

環境的改變或破壞直接影響到生物生存環境、生態背景和食物鏈結構等的變化,這種變化最終的結果是導致生物群調整自身去適應新的環境,也就是說生物為響應環境變化而產生演化或更替。據此專家推測,諸城早白堊世與晚白堊世時期恐龍種類的不同,正是由于白堊紀時期的氣候、環境等的巨大變化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