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諸城恐龍,世界奇跡中國文化中有一個叫做“龍”的東西,學者對此多有研究,一般認為,龍是一種想象,把各種動物的特征集中到一起。何新先生早年說過,龍的起源可能與鱷魚之類的實際動物有關。前不久去山東,大開眼界,也讓我對“龍”的起源有了點新認識,說不定給未來的文化學者再研究“龍”的起源時,提供一點新的借鑒。甚至包括與“龍”有關的“鳳”。 山東諸城有一些村莊之類的小地名帶有“龍”字,例如,諸城與“黑龍溝”有關的村子就有5個,劉家黑龍溝、孫家黑龍溝、趙家黑龍溝、大黑龍溝、小黑龍溝。這些村莊的名字得自于附近一條名叫“黑龍溝”的大沖溝。這些小地名產生于何時,基本已經不可考,但是,這些村子都有一個相同的關于龍的傳說,黑龍斗白龍,一個好一個壞,好的幫助老百姓、壞的被鎮壓之類。這種傳說起源于何時,也不可考。現在能找到的當地記載顯示,至少在明朝時期,當地村民就在黑龍溝經常撿到巨大的骨頭,他們不知道這是什么骨頭,便稱之為“龍骨”。當地人發現,這種“龍骨”還有一個神奇的功能,當人不小心弄傷了,刮一點“龍骨”粉末便能止血。因此,在過去很長時間里,當地幾乎家家戶戶都藏有幾塊“龍骨”。這也說明當地的“龍骨”很多,并不稀奇。 1964年正好是龍年。這一年,一支地質普查隊來到諸城,他們是來找石油的。石油沒找到,卻在黑龍溝找到了巨大的骨頭。運回北京后,經古生物專家鑒定:這是恐龍化石!它的意義還在于,這種化石是一種素食恐龍的化石,名叫鴨嘴龍。以前在亞洲和北美發現的鴨嘴龍,身長大都在5、6米左右。而諸城發現的鴨嘴龍化石,預示著這一鴨嘴龍的身長遠遠超過這個尺寸。此后經多年發掘,到西歷1972年,中國公布了這一科學成果。之所以要在這一年公布,是因為要配合尼克松訪華。當時,拼裝完成的恐龍化石還沒有裝架,只是擺放在地上。這一鴨嘴龍身高8米,體長近15米,生活于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晚期。中國人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巨型山東龍。 1988年,諸城市與中科院合作,開始了第二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再次發掘出大量恐龍化石。1992年,這一批考古發掘的鴨嘴龍化石裝架完成,它身高9.1米,身長16.6米,比“巨型山東龍”更大。尤其是,雖然這也是鴨嘴龍,但它生活于約7000萬年前,時間上比“巨型山東龍”晚,體型要大,而且,骨骼分析證實,它是鴨嘴龍的一個新的屬種。中國科學家將其命名為:“巨大諸城龍”。此后幾年,“巨大諸城龍”一直在諸城市政府禮堂,江澤民、朱镕基、溫家寶等領導人都來參觀過。到1995年,諸城恐龍博物館建成,“巨大諸城龍”搬了家。 2007年,經國土資源部批準,諸城市為建立“國家地質公園”,決定開始第三次發掘。為了建設“地質公園”,諸城市領導希望,這一次發掘不要像以前那樣,發現化石便取走,而是盡量就地保持原樣。“黑龍溝”已改名為“恐龍澗”,由于“巨型山東龍”和“巨大諸城龍”都在此發現,因此,恐龍澗是第三次發掘最初確定的重點。經兩年多的發掘整理,這里發現了一條長300米,寬20多米的恐龍化石隆起帶,可見的恐龍化石數量超過3000塊。本來,這樣一個狹小的區域,如此集中的恐龍化石,在世界上已極其罕見,但是,諸城還有更加令世界震驚的發現。 2007年開始的第三次發掘還發現了另外兩個恐龍化石的集中地點,即臧家莊和庫溝。臧家莊是詩人臧克家的故鄉,至今故居還在(諸城近代名人還有張宗可、李云鶴,故居已不存)。臧家莊出土恐龍化石的地點,原先是村北的一片墓地,距恐龍澗約3公里,此地發現恐龍化石后,村民們非常配合地遷走了祖墳。在5000平米左右的一個圓形區域,發現了大量恐龍化石,尤其是,這里發現了大型肉食恐龍的化石。在北美,肉食恐龍最厲害叫做霸王龍。諸城發現的肉食恐龍與霸王龍接近,但不完全一樣,正規點應稱呼為暴龍,但人們還是習慣稱之為霸王龍。不僅如此,這個地點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它一共有7層恐龍化石的疊壓!這在世界上都沒有先例。 庫溝恐龍化石點總發掘面積超過1.3萬平方米,考古專家在這里發現一個長達半公里、均深30米的恐龍化石長廊,呈45度的斜坡上,密密麻麻地散布了難以計數的恐龍化石,站在它面前,會誤以為是一個巨型浮雕,而它確確實實是7000萬年前的恐龍化石群。這么大規模的恐龍化石群,在全世界絕無僅有。站在它面前,除了“震撼”,難以找到其他合適的詞匯。毫無疑問,諸城的恐龍化石群是到目前為止全世界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恐龍化石群。在這一次發掘中,考古學家還發現了一個更大的鴨嘴龍化石,它高11米,身長22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鴨嘴龍,有人稱之為“巨大華夏龍”。 諸城恐龍的震撼,文字描述很難傳達,只有身臨其境才能真正感受。當我站在一個恐龍的腿骨前,看著這節腿骨與我身高差不多,我實在無法描繪穿越7000萬年的感受。當地朋友還說,摸摸“龍骨”會有福氣,我摸了,但我知道,那種感受,絕不是“福氣”之類。 距離此地不遠處,在一個名叫“黃龍溝”的地方,考古學家發現了另一個世界奇觀——那里有一個東西寬60多米,南北長80米、垂直深度約15米的巖石陡坡,上面有10000多個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的各種恐龍足跡!科學家說,這些恐龍足跡形成于一億多年前。當地的居民早就知道,但不知這些足跡是什么,他們祖祖輩輩稱之為“天鵝爪”,而實際上,它們是“龍爪”。這些足跡的大小從10厘米到80厘米,大部分都是自西向東而去。當年留下這些足跡的恐龍在干什么?是一次常態的群體遷徙,還是避難的狂奔? 諸城的恐龍種類很多,粗的分類有:鴨嘴龍、暴龍、甲龍、角龍、虛骨龍(骨頭內中空,較輕,可能是鳥類的祖先)等。但在這些大類中,諸城都發現了新的屬種。比方說鴨嘴龍新屬種、角龍新屬種、甲龍新屬種等。隨著考古研究的深入,我們不知道諸城的恐龍還會有什么驚人的發現。與世界奇觀、驚人發現相伴隨的,是一大堆難解之謎:它們是如何形成的?是集體墓地嗎?臧家莊恐龍化石的7層疊加,時間跨越白堊紀的7個不同時期,似乎像是固定的墓地,但是,在不遠處的庫溝,為何其中還有恐龍幼體?是被集體屠殺嗎?“誰”殺害了它們?而且這么集中?有人解釋說,可能是很多恐龍死后,洪水把它們的尸體沖刷到一起,但這一解釋并不令人信服。還有人解釋說,可能是大批恐龍陷入沼澤而無法自拔。這一解釋尚待證實。 更為重要的是,諸城地區目前發現的各種恐龍存世時間從1億年前到7000萬年前。一般認為,恐龍這一龐大的生物群,統治世界長達1億6千萬年。但是,在6500萬年前,恐龍突然滅絕了。諸城目前發現的恐龍化石,本身既有相當長的時間跨度,離恐龍滅絕的時間也較近,大體上屬于恐龍整體走向滅絕的時間段。有專家指出,諸城的一部分恐龍即使不是地球上最后的恐龍,也是離恐龍整體滅絕時期較晚的一批。因此,研究諸城恐龍,對于解釋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很可能會提供新的答案。例如,7000萬年前,諸城地區恐龍的食物是什么?這么多恐龍究竟需要多大的食物儲備?黃龍溝的恐龍足跡化石顯示,某些地方有不同時代的3層恐龍足跡的疊加,那么,它們是恐龍為尋找食物而固定遷徙的腳印嗎? 諸城地區恐龍遺跡很多,形態豐富,包括恐龍蛋和幼體恐龍。目前在諸城境內已經發現了30多處恐龍遺跡,大多數還沒有正式大規模發掘。因此,諸城的恐龍既能成為當地獨一無二的旅游資源,也能成為內容豐富的科普基地,更能成為世界恐龍研究的最重要的科研基地之一。諸城市正在為此而努力。這個地方是地球上最值得去的地點之一!
上一篇誰動了恐龍的骨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