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復活”記 讓現有物種“退化”成恐龍?(二)

論證


復活恐龍,不要盲信DNA

  類似“發現化石中的恐龍細胞”這樣的新聞在近幾十年里不時出現,但大多數最后都被證明實驗存在各種偏差,結果并不準確。上世紀90年代,河南一枚蛋化石意外落地摔成4瓣,腔內有絮狀物,用手觸摸,柔軟疏松、略微潮濕、富有彈性,有點像點鈔票用的濕海綿,我國科學家利用同位素標記和PCR擴增技術,證實了這枚恐龍蛋化石中確有DNA存在,并成功地擴增,獲得多個基因片段。

  此后,經過專家的進一步論證,認為這一結論下得過于匆忙。王艇教授認為,該蛋化石具有先天性缺陷,它在落地摔破后長達數月的時間里,一直暴露在空氣中,其間還曾在一些地方公開展出,不知有多少人直接用手觸摸過蛋腔內的絮狀物。因此,該蛋化石腔內的絮狀物已受到外源生命物質的污染,不適合用作古老DNA研究的材料。“對檢測出的DNA的解釋應采取謹慎態度。”王艇教授說。

  另一方面,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最新的測序技術證明了,琥珀不可能保存恐龍的基因長達上億年,這似乎是對“恐龍復活”的當頭一棒,種種跡象足夠說明,目前克隆恐龍不可能成為現實。王艇教授也承認這一點,他說:“在前蘇聯的北極永久凍土帶也曾發現過猛犸象的肌肉組織,雖然這些軟組織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硬化后保持完整的外形,但內部的DNA卻很難測定。”

  退一步講,就算DNA可以測出來,但DNA并不是克隆恐龍的唯一要素。王艇教授補充說明道:“現在很多研究成果片面強調DNA,但恐龍之所以是恐龍,不全是由DNA片段決定,還包括其他遺傳物質和信息。如果人類真的希望復活恐龍,那么首要就是確保獲得完整的恐龍遺傳信息,而做到這一點就非常難。怎樣在保證不受外源污染的情況下,通過一系列如PCR擴增等科學手段得到盡可能多的恐龍細胞核DNA信息,怎么修補DNA信息缺失的部分,都是需要考慮的。如果在這一過程中發生任何錯誤,那么復制恐龍就是一句空話,甚至會導致復制出無法想象的怪物。”

逆天


“恐龍雞”:讓雞“退化”成恐龍?

  既然像電影中那樣重建完整的恐龍DNA基因圖譜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那讓現有物種“退化”成恐龍是否可行?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古生物學家杰克·霍納采取另一個不可思議的方案—讓一只雞“退化”成恐龍!在這個方案中,科學家利用一種“逆向基因工程”技術,使現代家禽雞的基因“倒轉進化”,從而使家禽雞的后代越來越像它們的祖先恐龍。

  霍納認為,現有的家禽雞是從一種史前肉食恐龍進化而來的,因此家禽雞的DNA中包含著恐龍的基因記憶。一旦這個基因記憶被“打開”,就將復蘇家禽雞處于長期睡眠狀態的恐龍特征。因此,如果能設法通過“逆向基因工程”技術喚醒雞胚胎中沉睡的“恐龍基因”,使家禽雞繁衍的后代逐漸“退化”,就能打造出一種一半像恐龍、一半像雞的生物—“恐龍雞”。目前北美洲的科學家已經研發出了一些實現“恐龍雞計劃”所必備的基因技術,而一些亞洲的實驗室目前正開始著手進行計劃的下一階段—造出一只活生生的“恐龍雞”。

  “恐龍雞”的上半身仍和普通的家禽雞類似,但不同的是,它將有恐龍那樣的尖利牙齒和長長的尾巴,還有長著3~5根腳趾的利爪,并且沒有雞身上的翅膀。不過,“恐龍雞”的全身仍可能長滿羽毛,因為科學家近年來研究發現,事實上許多恐龍身上也覆蓋有羽毛。 

真相


進化是單向、不可逆的

  對于這種改造,王艇教授認為噱頭大于實際。“進化是單向的,不可逆的,即使能通過修改特定基因,改造雞的身體結構,讓它看起來更像恐龍,但它始終是雞,不能變成恐龍。”王艇教授說,恐龍進化為物種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外有氣候、空氣的變化,內有基因組的變化,這些因素都是現代科學無法完全掌握的變量,要想進行“反向基因工程”,不是改造某些基因結構那么簡單。退一萬步說,假如真的復活了恐龍,它們在如今的環境下也無法生存。

      《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為我們提供了另一個設想,現在的科學水平能否通過轉基因技術創造出“類恐龍”物種?王艇教授解釋道,首先,恐龍是已經滅絕的生物,不像牛羊之類,還存活在世上,能夠提供完整的基因信息,所以“克隆羊”才較易實現,而科學家很難獲取完整的恐龍基因組。其次,創造新物種面臨的道德問題、對生態平衡的破壞等,這些都有待商榷。就像康德所說,“人類只能無限逼近真理”,在復活遠古生物的研究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