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復活”記 讓現有物種“退化”成恐龍?(一)

        電影《侏羅紀世界》的熱映,讓人們想起之前轟動一時的《侏羅紀公園》。科學家通過琥珀中遠古蚊子體內的恐龍血液,提取出恐龍的基因信息,從而培育繁殖恐龍,甚至將樹蛙、蜥蜴等不同物種的DNA相結合,制造出可怕的“轉基因”掠食者霸王龍。近日,科學家在倫敦博物館的化石中發現恐龍紅細胞,美國古生物學家培育出“恐龍雞”,讓雞長出恐龍嘴……隨著“恐龍重生”的話題頻頻出現,在不久的將來,《侏羅紀公園》能否真實上演?記者采訪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艇教授,帶你了解“復活”恐龍背后的真相。


驚訝

恐龍化石里發現血紅細胞

  億萬年前,恐龍是地球上的霸主,恐龍滅絕后,它們以化石的形式留在世上,或完整或殘缺,但都證明這一物種曾真實存在過。化石是人類研究古生物的絕佳載體,在倫敦的一座博物館中,保存著八塊來自白堊紀的,似乎無足輕重的恐龍化石,它們被發現時保存并不完好,運送至博物館后也疏于保管。可是就在這些恐龍化石中,帝國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發現了類似紅細胞和膠原纖維的結構。

  清晰可見的紅細胞是在一只恐龍前爪化石中發現的。這只前爪可能屬于一只9米長的戈爾岡龍。研究人員介紹道,雖然發現了類似細胞核的致密內部結構,而且細胞似乎保留了血液的原始成分,但并沒有在細胞內找到任何細胞器或DNA的痕跡。換句話說,這一發現并不能讓人類像《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中那樣,利用克隆技術打造出活生生的恐龍。

  其實這并不是人們第一次發現恐龍的血液細胞。美國的古生物教授瑪麗·施魏策爾宣稱,她已經成功從距今7000萬年前的霸王龍腿骨化石中分離出“軟組織”。被分離出的軟組織不僅幾乎是“完好無損的”:仍舊透明和具有肉韌性,而且顯微鏡下看起來像血管和細胞的內部結構仍舊存在。

淡定

DNA無法簡單再生

  施魏策爾教授在三個其他保存完好的恐龍樣本里進行了同樣的分離實驗:一個8000萬年前的鴨嘴龍、兩個6500萬年前的恐龍。結果她發現這三個恐龍化石中同樣保存著血管、類細胞結構和骨膠原質的柔韌物質。這次發現證明,珍貴的恐龍體內組織遠比我們想象得要多,這對于研究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施魏策爾希望進一步研究,以準確揭示從這些化石骨頭中分離出的軟組織究竟是何物,如果能從這些物質中提取蛋白質,科學家們可能會獲知恐龍生活的細節,比如恐龍的肌肉和血管是如何工作的。

  對此,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王艇教授解釋說:“目前一般認為,化石中的有機分子在超過10萬年后就不能保存下來,它們會逐漸分解,尤其是血管、細胞核等,分解得更快。在特定的密封環境下,某些細胞內部結構可能會得以保存,但可能性微乎其微。就算發現了基因片段,但從化石或琥珀中提取的部分DNA也無法直接用于再生,因為這不是完整的基因組DNA分子,要對恐龍的DNA進行研究也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