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地質專家來諸城有新發現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李罡研究員、山東省地調院許克民研究員一行四人來諸城進行地質研究。地質專家對諸城出露的白堊紀地層進行了全面細致的勘察研究,在諸城市南部山區皇華鎮白堊紀沉積巖地層中發現了葉肢介古生物化石印痕。 葉肢介是一種淡水甲殼類節肢動物,個體很小,一般幾個毫米到兩個厘米左右。葉肢介身體包括軟體部分和殼體部分,軟體部分像蝦,包括頭部、胸腹部和尾部,殼體像貝殼,幾丁質,左右對稱。從泥盆紀開始出現,一直延續到現在,中生代尤其繁盛,通常在湖相沉積中大量保存。現生的葉肢介通常生活在安靜、堿性的淡水里,也經常生活在像水稻田這樣臨時性的水體中,甚至在水池中都有分布。 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國著名地質專家譚錫疇就在諸萊盆地的萊陽縣南務村北萊陽組紙狀頁巖采集到的葉肢介化石。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原地質部石油地質大隊又在膠東一帶中生代地層,發現一些葉肢化石。1978年9—10月間,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到山東中生代地層中考察并采集化石,在萊陽縣的萊陽組,諸城縣的萊陽組及王氏組,蒙陰、新泰縣的汶南組、蒙陰組及西洼組,均獲得豐富的葉肢介化石。先后報道過在諸城皇華鎮、密州街道發現的諸城延吉葉肢介新種、中華延吉葉肢介山東新亞種。此次再次在諸城發現葉肢介化石印痕,更增加了諸城以恐龍為主的化石群的古生物多樣性,諸城不僅有世界規模最大的以恐龍為主的古脊椎動物化石,而且還有豐富的無脊椎動物化石。此次發現葉肢介化石更增加了葉肢介的分布范圍。葉肢介化石對非海相地層劃分和對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證明了諸城白堊紀地層屬于湖相沉積,更證明了白堊紀時期諸城地區水源豐富、植物茂密,是一個古生物生存、繁衍的天堂。
|